火斑鸠

Oenopopelia tranquebarica   Hermann
   

  26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采自陕西秦岭的标本)
雄性成鸟 头顶和后颈蓝灰,头侧稍淡,颏和上喉等转蓝白;颈基有一道明显而狭窄的黑色半领圈;背、肩及翅上的覆羽等均葡萄红;腰及尾上覆羽等均暗蓝灰,中央尾羽暗褐;其余尾羽均灰黑,且具宽阔的白色端斑,最外侧尾羽的外翈亦白;飞羽暗褐;下体与背同色但较浅些,向后渐转为尾下覆羽的白色;腋羽蓝灰。
雌性成鸟 上体概呈深土褐,头顶褐色较淡,而沾灰,前头尤然;颈基的黑色半领圈不如雄鸟那样鲜明;腰部渲染蓝灰;下体浅土褐色,略带粉红色泽,颏和上喉近白;肛周和尾下覆羽转为蓝白色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,基部稍浅;跗蹠褐红,爪黑褐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雌雄不同。体形较一般斑鸠为小,翅较长而尾较短。颈基有一道黑色领斑;雄鸟蓝灰,上体大都葡萄红,下体较浅;雌鸟通体大都土褐色,上体较暗。

大小

量衡度:
 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   ♂♂(7) 111.3 约231 13.1 138 95.4 18.8
(95-123) (225-238) (12.5-14.5) (133-141) (92-99) (17.5-20)
   ♀♀(7) 100.4 约221 12.9 135.4 88.5 17.9
(84-135) (208-236) (11.5-13.5) (130-140) (82-92) (17-18.5)

生境信息

生态 常结群活动于开阔田野、村庄附近,有时和山斑鸠、珠颈斑鸡等混合成群。它们主要啄食植物性物质。根据对18个鸟胃(6—9月份)的剖析结果,除一只胃内有水生昆虫的幼虫外,其余的胃内食物绝大部分为农作物,主要有稻谷(12次)、小麦(4次)及其他种子、野果等。
李桂垣等(1985)在四川剖析过23只鸟胃,其内所含食物有:稻谷(7次)、油菜籽、小麦(各5次)、玉米(3次)、荞麦、高梁、二季豆(各1次)、莎草科种子(1次)、其他的野生植物种子(4次)、蝇蛆和蛹、(虫甲)虫(各1次)。
在海南,繁殖季节从2月直到8月;6, 7月为盛季。巢筑在丛林里的乔木上,或在稀疏的树林中,一般置于树冠外围较低矮枝桠上的茂密绿叶中,隐蔽得很好。巢通常只用少许叶柄、藤条交搭而成平台状,上垫以纤细的草根。卵每产2枚,白色,呈椭圆形。6枚卵平均大小为26.9× 20.9毫米。

繁殖特征

在海南,繁殖季节从2月直到8月;6, 7月为盛季。巢筑在丛林里的乔木上,或在稀疏的树林中,一般置于树冠外围较低矮枝桠上的茂密绿叶中,隐蔽得很好。巢通常只用少许叶柄、藤条交搭而成平台状,上垫以纤细的草根。卵每产2枚,白色,呈椭圆形。6枚卵平均大小为26.9× 20.9毫米。

国外分布

遍布于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中南半岛及菲律宾北部。主要为留鸟;在长江以北为迁徙鸟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
Columba tranquebarica Herman,1804, Ois. Zool., 200(模式产地:印度)。
Turtur tranquebaricus, Salvadori, 1893, 437-439.
Oenopopelia tranquebarica, Baker, 1928, 249-252; La Touche, 1931-34, 216-217;郑作新等,1973,
83;郑作新,1976, 274-275;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,1980,54;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组等,
1983,121-122;李佳垣等,1985,117-118.
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, Deignan, 1945, 154-155; Smythies, 1953, 429-430; Peters, 1961, 97;
Vaurie, 1965, 551--552; Ali and Ripley, 1969, 149-151; Goodwin, 1973, 13S-140; de Schauensee,
1984, 251.